这次上海花展的主场景是由新民晚报和上海植物园共同建造参展的。这两家风马牛不相及的单位怎么会走到一起来共同参展呢?原来今年正逢上海植物园建园四十周年,而新民晚报则创刊八十五周年。为了将绿色园艺走近普通百姓之家,两家联手建造了这个主场景。说它是主场景是因为它的气势和场景占地面积,气势自不必说了,一个有园艺方面的实力,另一个则有舆论空间的名气,再加上两家都是花展的东道主之一;而占地面积则是其它场景的两倍以上,况且还在游人的必进之地。这两家强强联手的参展单位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展示?
场景的名称定名为“飞入寻常百姓家”,顾名思义要将“精致园艺”带进千家万户。从她的寓意来说出发点很好,可是又有多少人家能真正将园艺带进家里?且不说家庭主夫(妇)们工作太忙,即便有时间还面临着居住空间狭小的问题,况且园艺是要有相当技术含量的,不是随便种点花花草草就能达到园艺的程度。不过话又说回来,主办方想尽办法,巧妙构思、创造绿色、传播美丽的想法和做法应该得到我们大家的肯定,毕竟,美的东西人人都喜欢。
来看看“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景点是如何展示的。景点通过“历史回声、植物记忆、展望未来”三个区域,共同展现新民晚报和上海植物园的历史发展过程,并融合了园艺景观,将“生活,因绿色而美丽”的主题思想展示给广大游客。在历史回声中,主办方将历次植物园重大改造和历届花展的图片报道来展示植物园的今天。而在植物记忆中又将植物的种子,植物的岩石标本有序地展示出来;在展望未来中又将花卉与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享受植物带给我们的快乐。
主办方对主场景的解释
主场景全景图
进入主场景的通道,眼前的这块木屏透过搂空的屏风将场内的景观隐隐呈现,使过往的游客引起好奇之心而一探究竟。
真正的通道在是在“新民晚报”花坛与五针松之间的那个口子进入,右转即进入第一篇章“历史回声”。实际上进门的屏风墙就已经是第一篇章了。
这就是植物园与新民晚报的历史图片,展示的最早一张新民晚报是在解放前发行的。
植物园改造,搭建暖房、造景等历史照片。
进门后就可看到第二篇章:植物记忆
左则博古架上则放着许多植物的种子样本。
植物岩石标本图案让人耳目一新。
未来植物展示:植物与艺术相结合。
假山与植物的搭配,古老又不失大方。
放飞的音乐,让植物生长在快乐的气氛之中。
花卉通过镜子来反射,则更加活泼,另有一番情趣!
也可植物来营造一个宁静的环境。
评论